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巫奉約 寫稿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老伴出門散步,卻忘了回家的路…」、「媽媽說要去市場,結果在反方向的公園被找到…」阿茲海默症症狀影響出這些令人心疼的場景,是許多阿茲海默症家庭共同的焦慮與痛。當摯愛的親人走失,我們常常直覺地將其歸因於「他就是老了、記性不好了」。
然而,身為長期關注認知健康的專家,我必須告訴大家,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迷路」,遠非「健忘」二字可以完全解釋。這背後,其實是一場發生在大腦內部、複雜的「導航系統失靈」。理解這些腦部變化的關鍵,能幫助我們從焦急的責備轉向更具同理心的理解與有效的預防。
阿茲海默症症狀|為什麽阿茲海默癥患者會找不到回家的路?大腦GPS系統如何失靈?
一、大腦中的GPS:我們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在我們探討為何會「失靈」前,先來了解一個健康的大腦是如何完成「導航」這項複雜任務的。這套精密的內建GPS系統,主要依賴三大功能的協同運作:
1. 記憶功能(Memory):記住熟悉的路線、地標(如巷口的便利商店、轉角的郵筒)以及家的位置。
2. 視覺空間感(Visuospatial Skills):判斷自己與周遭環境的相對位置、方向與距離。
3.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規劃路線、做出決策(如該在哪裡轉彎),並在迷路時能解決問題、尋求協助。
這套系統的穩定運作,讓我們能毫不費力地出門、回家。然而,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卻會對這套系統發動全面的攻擊。
二、當GPS失靈:阿茲海默症對大腦導航系統的四大衝擊
根據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A, USA)深入解釋了阿茲海默症如何影響大腦,包含對各腦區功能的損害。阿茲海默症會逐步侵蝕大腦的不同區域,導致導航系統從各個環節開始崩壞:
1. 記憶中心「海馬迴」的崩壞 (Hippocampus)
海馬迴是大腦的記憶核心,尤其負責形成新的記憶與空間定位。它是阿茲海默症最早攻擊的區域之一。
影響:患者無法記住新的路線,甚至逐漸忘記數十年來都無比熟悉的回家路。他們腦中的「地圖」可能停留在過去,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長輩會一心一意想回到早已拆遷的兒時老家。
2. 空間感應器「頂葉」的失準 (Parietal Lobe)
頂葉負責整合感官資訊,建立我們的空間感。它讓我們知道左邊是什麼、右邊是什麼,以及如何辨識地圖。
影響:頂葉受損會導致患者「空間定向感障礙」。他們可能看著熟悉的街景卻感到陌生,無法辨認方向,即便家就在眼前也可能認不出來。這使得他們即便只是在家附近,也如同置身於陌生的迷宮。
3. 決策總指揮「前額葉」的失能 (Prefrontal Cortex)
前額葉掌管著我們的規劃、決策與解決問題等高級「執行功能」。
影響:一個健康的人迷路了,會停下來思考、原路返回、看地圖或向路人求助。但前額葉受損的患者,失去了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迷路時,無法形成應對策略,只會感到恐慌,進而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走」,反而離家越來越遠。
4. 地標辨識器「顳葉」的混亂 (Temporal Lobe)
顳葉協助我們辨識與理解物體和地標的意義。
影響:患者可能看到一棟熟悉的建築(如每天都會經過的銀行),卻無法將其與「家附近的地標」這個概念連結起來。地標失去了指引的功能,讓他們更難定位自己的所在。

三、不只是「迷路」,更是「遊走」:背後的情緒與動機
除了認知功能受損,許多患者的「走失」行為,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研究其行為的原因分析,發現其實是一種「遊走」(Wandering)。這背後可能藏著特定的情緒或動機:
尋找安全感:想回到過去熟悉或感覺安全的地方(如老家、舊公司)。
履行舊日習慣:認為到了「該去上班」、「該去接小孩」的時間。
排解不安情緒:因應無聊、焦慮、疼痛或內急等不適感而四處走動。
精力過剩:單純需要活動身體。
阿茲海默症症狀|如何預防與應對?給家屬與照顧者的實用建議
理解了背後的原因,我們就能採取更有效的方式來應對,以下來自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所提供關於遊走的詳細預防及應對策略。
1. 打造安全與支持的環境:
(1) 確保家中門窗安全,考慮加裝簡易的警報器。
(2) 讓患者隨身佩戴有聯繫方式的「愛心手鍊」、識別卡,或使用GPS定位器等科技產品。
(3) 主動告知信任的鄰居、社區管理員及附近派出所,建立社區互助網絡。
2. 理解遊走動機並提供滿足:
(1) 如果患者想「上班」,可以為他準備一個「公事包」,安排一些簡單的「工作」(如摺衣服、分類物品),滿足他的心理需求。
(2) 透過規律的運動與有意義的活動(如散步、園藝、聽音樂),消耗患者精力,減少因無聊引發的遊走。這也是「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的核心理念。
3. 當走失發生時:
(1) 保持冷靜,先從住家附近常去或有特殊意義的地方找起。
(2) 找到後,切勿責備,給予溫暖的安撫與保證,讓他感到安全。
(3) 事後檢討走失原因,調整預防策略。

阿茲海默症症狀|用理解代替責備,用預防代替尋找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迷路,是大腦功能損傷所導致的複雜症狀,而非他們的任性或故意。當我們理解了其背後「GPS失靈」的無奈,就能將原本的焦慮與不解,轉化為更具同理心與建設性的照護行動。
透過積極的預防措施、對患者需求的深入理解,以及社會資源的善用,我們可以大幅降低走失的風險,讓這條回家的路,不再那麼漫長而令人擔憂。
---
參考文獻與資源出處
1.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 (Alzheimer's Association, USA)**:提供關於遊走(Wandering)行為的原因分析與詳細的預防、應對策略。
* Website: www.alz.org/help-support/caregiving/stages-behaviors/wandering
2. **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A, USA)**:其網站深入解釋了阿茲海默症如何影響大腦,包含對各腦區功能的損害。
* Website: www.nia.nih.gov/health/alzheimers-disease/what-happens-brain-alzheimers-disease
3. **學術文獻參考範例**:
* Tu, S., Leyton, C. E., Hodges, J. R., & Piguet, O. (2018).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spatial navig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62*(2), 521-532. (此類研究探討了阿茲海默症患者空間導航能力與特定腦區變化的關聯。)
* Pai, M. C., & Lee, W. J. (2021). Wandering behavior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1), 58-64. (此為台灣相關領域的研究,探討失智症的遊走行為。)
4. **台灣失智症協會 (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 TADA)**:提供預防走失的衛教資訊,如「愛心手鍊」的申請管道與社區互助網的建立建議。 * 網站:`www.tada2002.org.tw`
5.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預防走失服務**:提供台灣官方的走失協尋與預防服務資源,如「預防走失-愛的手鍊服務」。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357&pid=7541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