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新藥150萬值得嗎?專家:該如何尋找真正的盼望?超越「延緩」

目錄
失智症新藥花150萬值得嗎?真正期盼尋找能夠超越「超越」。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巫奉約 寫稿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失智症新藥|新藥問世,是一道劃破失智長夜的曙光嗎?

近年來,全球醫學界最振奮人心的消息之一,莫過於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抗類澱粉蛋白」標靶藥物(如Lecanemab/Leqembi)的問世。這些新藥,是數十年來首次能真正改變疾病病理進程的治療方式,為無數家庭帶來了一線「逆轉」的希望。如今,這道曙光也照進了台灣,藥物已陸續通過審查,隨時可能進入醫療市場。

然而,伴隨希望而來的,是極其現實的考驗:高達每年約新台幣150萬的驚人費用,且健保短期內恐難給付。這讓許多家庭陷入了天人交戰的抉擇:「我們該為這份希望,賭上家庭的經濟未來嗎?」更深層的問題是,當我們談論對抗失智症時,我們所追求的「盼望」,僅僅是藥物帶來的「延緩」效果嗎?

今天,我想從一個認知健康專家的角度,與大家一同剖析這份希望的真實樣貌,並探討在藥物之外,我們該如何建立一個更全面、更具韌性的盼望。

 

失智症新藥|年花150萬換取延緩失智,值得嗎?新藥帶來哪些希望與現實難題?

一、新藥的曙光與現實:它能做到什麼?又不能做到什麼?

首先,我們必須客觀地認識這些新藥。它們的原理是利用單株抗體,去清除大腦中被認為是造成阿茲海默症元兇之一的「β-類澱粉蛋白斑塊」。

1. 新藥的曙光(能做到的):

(1) 改變病程:這是歷史性的突破。過去所有藥物都只能改善症狀,而新藥首次能針對疾病的根本病理之一進行干預。

(2) 延緩退化:臨床試驗顯示,在**疾病極早期**(輕度認知障礙或極輕度阿茲海默症)階段使用,可在一年半內延緩約27-35%的認知功能退化速度。這為患者與家庭爭取了寶貴的、保有較高品質生活的時間。

 

2. 新藥的現實(不能做到的):

(1) 它不是解藥:新藥無法治癒阿茲海默症,也無法逆轉已經死亡的腦細胞。它扮演的是「煞車」而非「倒車」的角色。

(2) 適用對象極其有限:僅對經由腦部掃描(PET)或腦脊髓液檢查,證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的「極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有效。對於中晚期患者或其他類型的失智症(如血管性、路易氏體失智症)則沒有幫助。

(3) 存在副作用風險:可能引發「類澱粉蛋白相關影像異常(ARIA)」,即腦部的水腫或出血,需要定期進行磁振造影(MRI)監測。

 

二、150萬的權衡:從不同角度看「值得」與「不值得」

面對一年150萬的自費門檻,這場「希望」的賭注,值得嗎?

1. 從「值得」的角度看:

對於經濟條件許可的家庭而言,若能為摯愛的家人換取多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清醒時光——能多一些有意義的對話、多一些共同的回憶、多一些自理生活的能力——這份時間的價值,或許遠非金錢所能衡量。它也代表了一種「我們已盡力而為」的積極作為,能給予家屬巨大的心理支持。

 

2. 從「需審慎評估」的角度看:

對於絕大多數家庭,這筆費用是沉重、甚至足以壓垮家庭的負擔。當家庭為了支付藥費而犧牲了其他成員的生活品質、教育資源,甚至引發家庭矛盾時,這份「延緩」的效益是否還那麼美好?此外,患者還需承受舟車勞頓(定期靜脈注射)與副作用的潛在風險。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它是一個家庭在綜合評估了經濟能力、價值觀、風險承受度以及對「生活品質」的定義後,所做出的極其個人化的決定。

花錢換取延緩失智,希望與現實、值得與需要評估的部分的角度?

 

失智症新藥|超越藥物:我們真正需要的「盼望」是什麼?

無論最終是否選擇新藥,我認為我們都必須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面對失智症,我們真正的「盼望」應該建立在何處?

如果我們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一種藥物上,那份盼望必然是脆弱的。我堅信,一個更強韌、更具持續性的盼望,來自於一個『超越「延緩」,專注於「提升當下生活品質」的全面策略。』

一、盼望,是創造有品質的連結

藥物延緩的是功能的衰退,但真正滋養人心的,是情感的連結。即使記憶模糊,他們感受愛的能力依然存在。透過有效的溝通技巧(肯定、轉移、引導)、溫柔的陪伴,我們能持續創造有意義的互動。

 

二、盼望,是找回生活的樂趣與尊嚴

在「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我們致力於推廣的,正是這個理念。透過為患者設計個人化的活動——無論是聽一首懷舊老歌、玩一場有趣的益智桌遊、或是一同進行簡單的園藝——我們能幫助他們在能力範圍內,持續體驗到成就感、樂趣與生命的尊嚴。

當生活中充滿了這些正向的體驗,患者的情緒會更穩定,照顧者的壓力也會隨之減輕。這份來自於日常點滴的喜悅,才是對抗疾病陰霾最強大的力量。

 

失智症新藥|一個更全面的抗「智」策略

失智症新藥的出現,無疑是醫學的重大進展,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強力的武器。但我們必須明白,這只是工具箱中的一項工具,而非唯一的解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官方指引明確指出,體能活動、均衡飲食、社會參與等非藥物介入,是維持認知健康的關鍵。一個真正有盼望的未來,是將「先進的醫療科技」與「人性化的照護智慧」完美結合。它包含:

1.  及早診斷,評估用藥可能。
2.  無論用藥與否,都積極投入非藥物療法(如認知刺激、運動、社交活動)。
3.  賦能照顧者,學習有效溝通與照護技巧。
4.  專注於創造每日的喜樂與連結,提升當下的生活品質。

面對失智症的未來,真正的盼望,不在於等待一顆能抹去一切的靈丹妙藥,而在於我們選擇用更全面、更積極、更充滿愛的策略,去應對每一個階段的挑戰,讓每一天,都盡可能地充滿意義與溫暖。

 

失智症新藥|免責聲明!!!

本文旨在提供衛教資訊與多元觀點,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關於失智症新藥的使用與否,以及任何治療方案的選擇,請務必與您的主治醫師及家人進行深入討論。

 

---
**參考文獻與佐證來源**

本文的觀點與數據,彙整自國際臨床試驗、權威衛生組織的指引及國內外相關報導,旨在提供全面且客觀的資訊:

1.  **關於失智症新藥(Lecanemab/Leqembi)的療效與風險**:
   * **臨床試驗主要文獻**:van Dyck, C. H., et al. (2023). 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8*(1), 9-21. 此篇為Lecanemab關鍵性第三期臨床試驗(Clarity AD)的發表,是證實其延緩約27%認知功能退化及ARIA副作用風險的主要依據。
   * **監管單位核准資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及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對此類藥物的核准新聞稿與審查報告,提供了其療效與安全性的官方評估。

2.  **關於新藥費用與可及性**:
   * **國內新聞媒體報導**:關於藥物在台費用預估(約150萬新台幣/年)及健保給付狀態的討論,主要參考國內各大新聞媒體(如聯合報、康健雜誌、中央社等)對此議題的追蹤報導。

3.  **關於非藥物介入與生活型態的重要性**:
   * **The Lancet Commission Report**: Livingston, G., et al. (2020).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396*(10248), 413-446. 該權威報告強調了12項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並倡導透過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及延緩失智。
   *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Risk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WHO Guidelines*. WHO的官方指引明確指出,體能活動、均衡飲食、社會參與等非藥物介入,是維持認知健康的關鍵。

4.  **國內相關資源與支持**:
   * **台灣失智症協會 (TADA)**:提供關於非藥物治療(如認知促進、音樂治療等)的資訊與資源,是尋求提升生活品質照護策略的重要平台。
   *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致力於開發與推廣具療癒性的益智桌遊及活動,實踐「寓教於樂、寓療於樂」的理念,提升長者與失智者的生活樂趣與社會連結。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