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巫奉約 寫稿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失智症前兆有哪些?會不會跟老化搞混?
為什麼失智症前兆容易被忽略?
根據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TDS)2025年臨床調查,失智症早期症狀往往隱藏在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中。家屬與患者本人常將其誤認為「正常老化」或「壓力影響」,等到嚴重惡化時才意識到問題,錯過了黃金治療與逆轉時機。
關鍵字:失智症前兆、早期失智症狀、失智症預防
失智症前兆|為什麼老人會日夜顛倒、常常迷路?
1. 視覺空間判斷困難
「樓梯台階看起來怪怪的」「經常撞到門框」「走熟悉的路卻迷路」──這些並非單純眼力衰退,而是大腦處理空間感能力退化。視覺空間障礙是失智症最容易被忽略的警訊之一,可能導致拿東西笨拙,甚至無法安全過馬路。
關鍵字:視覺空間障礙、失智早期症狀、失智症警訊
2. 日夜顛倒與作息混亂
許多高齡者出現睡眠日夜顛倒、半夜離家外出的情況,常被誤解為「年紀大睡不著」或「生活壓力」。實際上,這是腦神經功能退化,導致時間與時序感混亂的徵兆。若不警覺,容易增加跌倒、走失等風險。
關鍵字:失智睡眠障礙、日夜顛倒、失智走失
3. 難以完成熟悉的任務
失智症前期,患者常出現「不會用熟悉的家電」、「找東西流程混亂」、「開車忘了回家的路」等情況。這些執行功能障礙並非單純粗心,而是大腦在處理複雜任務時出現退化的表現。
關鍵字:執行功能障礙、失智症任務困難、早期失智
4. 言語表達與溝通困難
如果一個人說話時常常詞窮、斷斷續續、找不到合適的詞語,甚至逐漸減少交談,這可能是語言中樞退化的警訊。很多家庭將其誤以為「不愛講話」或「個性改變」,其實已經是失智症早期的信號。
關鍵字:失智語言困難、失智症語言退化、失智溝通障礙
5. 情緒變化與負面症狀
在三軍總醫院的臨床經驗與2025年調查都指出,憂鬱、焦慮、冷漠、易怒等情緒異常,常是失智症最早被通報的症狀之一。患者可能突然對興趣愛好失去熱情,不願參與社交,甚至對家人產生懷疑。這些都顯示大腦認知與情緒調控功能正發生變化。
關鍵字:失智情緒變化、失智症憂鬱、失智社交退縮

失智症前兆|發現徵兆後該怎麼辦?
行動建議:及早就醫與檢測
面對上述症狀,切勿僅以「健忘」「壓力」解釋。建議:
1. 及早檢測:利用 MoCA、MMSE 等認知測驗初步評估。
2. 專業評估:由神經科、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診斷。
3. 家庭觀察:持續紀錄症狀發生頻率與情境,協助醫師判斷。
4. 生活介入: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社交互動與腦力活動,皆能降低惡化風險。
關鍵字:失智症檢測、失智症預防、失智早期介入
結語:失智症的黃金防線在於「早期」
失智症不可小覷,尤其是容易被忽略的早期徵兆。只要家屬與患者能提高敏感度,積極就醫與介入,就有機會延緩甚至部分逆轉失智進程。2025年的研究與實務案例不斷提醒我們:守護大腦健康,從日常觀察開始。
---
參考資料
1. BigheartOT,《10大失智症早期徵兆》,2025年6月。
2. FJB100 健康專欄,《失智症早期徵兆與預防策略》,2025年。
3. L-KK 健康報導,《失智症病人平均3.5年才確診》,2025年7月。
4. GH 護理雜誌,《老人痴呆5大前兆》,2025年4月。
5. Yahoo 新聞,《名醫林芳郁罹失智症:失智症狀與風險》,2025年8月。
6. ETtoday 健康新聞,《失智症最新調查》,2025年。
7. 健康新聞網,《失智症防治與早期檢測》,2025年。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