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寫稿 巫奉約 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憂鬱症前兆並不僅僅是「心情不好」那麼簡單,它是一種需要引起重視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有數百萬人受憂鬱症影響,然而其中很多人未能及時獲得適當的幫助。憂鬱症的徵兆常常被忽視或誤解,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深入了解憂鬱症的五大徵兆,能夠幫助我們更早地察覺並採取行動,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痛苦。
憂鬱症前兆|哪些徵兆是憂鬱症會有的狀況?
憂鬱症的主要症狀
台大醫院一篇關於憂鬱症的研究文中指出。根據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的診斷準則, 憂鬱症的主要症狀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1. 情緒症狀:憂鬱情緒、乏樂感
2. 生理症狀:體重變化、失眠或嗜睡、疲累、精神運動性遲滯或 激動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3. 認知症狀:無法專注/無法決斷、無價值感或罪惡感以及反覆想 到死亡,自殺意念
瞭解憂鬱症的症狀後,重點在於該如何發現自己是否可能為潛在的患者?可透過以下5項前兆來檢視自己的狀態,如有疑慮可以及早就醫評估,以減少憂鬱情緒對於生活的負面影響。
憂鬱症的5大前兆
憂鬱症前兆第一項,持續的悲傷與低落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情低落的時候,但憂鬱症患者的情緒低落往往是長期的,而且無法通過一般的娛樂活動或社交場合來緩解。他們可能覺得人生失去意義,對未來充滿絕望,甚至對曾經熱愛的事情也提不起興趣。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兩周以上,那麼就值得特別注意,因為這是憂鬱症的核心徵兆之一。
憂鬱症前兆第二項,失去興趣和快樂感。憂鬱症不僅是情緒低落,它還會摧毀人對日常生活的樂趣。患者可能開始疏遠親友,對原本喜愛的愛好失去興趣,甚至對食物、音樂、運動等曾帶來愉悅感的事物感到厭倦。他們可能會覺得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這種對生活的無興趣會進一步加劇孤立感,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憂鬱症前兆第三項,精力減退與疲勞感。憂鬱症患者往往覺得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極大的努力,即使是簡單的日常活動也令人感到精疲力竭。他們可能整天都想躺在床上,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感覺頭腦遲鈍,對任何決策感到困難。這種身心的疲勞感會讓患者變得更加消極,無法主動尋求幫助或嘗試改變現狀。
憂鬱症前兆第四項,睡眠問題。憂鬱症常常與失眠或過度嗜睡有關。一些患者難以入睡,或半夜頻繁醒來,最終導致整晚輾轉反側。另一些患者則可能整天想睡覺,但即使睡了很久,醒來後仍然覺得疲憊不堪。無論是失眠還是嗜睡,都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情緒和體能,形成惡性循環。
憂鬱症前兆第五項,負面思維和自我批判。憂鬱症患者常常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的漩渦。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對過去的錯誤反覆檢討,甚至將生活中的任何挫折都歸咎於自己。他們可能會經常冒出「我不夠好」、「我沒辦法成功」、「沒有人在乎我」這類消極念頭。這種內心的自我否定會讓患者更加痛苦,甚至可能導致自殺念頭或行為。
這五大徵兆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憂鬱症不只是「心情不好」,它涉及情緒、認知與生理的多方面挑戰。而在這當中,認知活動的角色不容忽視。認知活動不僅可以幫助患者維持專注力,還能促進大腦的積極運作,從而支持情緒穩定性。

憂鬱症前兆|認知活動如何成為對抗憂鬱的好幫手?
認知活動並不僅限於學術或枯燥的練習,事實上,它們的設計往往充滿趣味性。例如,簡單的數字拼圖或邏輯謎題能讓患者在輕鬆的環境中動腦筋,並在完成後獲得成就感。團體性質的活動,比如合作完成拼圖或團體遊戲,也能提供患者更多的社交互動機會,幫助他們重拾對生活的熱情與信心。
此外,這些活動還特別強調階段性與靈活性。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活動的挑戰性可能比較低,更多是用來恢復專注力與反應能力。而隨著患者的情緒與認知能力逐步恢復,活動的難度也可以逐步提高,讓患者逐漸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研究顯示,透過持續的認知刺激,可以激活大腦的可塑性,促進新的神經連結的生成,進而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認知活動並非孤立的療法,它與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相輔相成,共同幫助患者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透過引入認知活動,患者不僅能緩解憂鬱症徵兆,還能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感,恢復情緒上的穩定。這不僅是一種治療方法,更是一種預防策略,讓我們在面對心理健康挑戰時,有更多的工具和資源來改善自己的狀況。
憂鬱症前兆|多元策略來打破憂鬱症的惡性循環
總而言之,憂鬱症不僅僅是情緒的問題,還是涉及認知、行為和身體健康的綜合挑戰。透過了解其徵兆,結合認知活動以及其他科學的治療手段,我們有機會減少憂鬱症對生活的負面影響,並協助患者重回健康與幸福的道路。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憂鬱症。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