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挫折感成為心靈的枷鎖:探索失智症前兆與亞健康的關聯

目錄
失智症前兆,亞健康,失智症症狀

專家寫稿 巫奉約 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失智症前兆是如何開始的?在現代高齡社會中,失智症已成為令人擔憂的重大健康議題。事實上,失智症並非一夕之間發生的疾病,而是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從衰弱逐步走向失能失智的一連串過程。這段轉變中,挫折感、對金錢的態度以及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都是早期重要的警示指標

失智症前兆|哪些是失智症發生前會有的心態轉變?

一、不願意花錢
許多長輩逐漸進入亞健康狀態時,最明顯的行為變化之一,就是對花錢變得越來越謹慎。他們會開始過度擔憂財務,甚至小額支出也斤斤計較,彷彿隨時可能陷入貧困。這種過度的憂慮反映出內心安全感的缺乏,間接影響情緒穩定性,也限制了日常活動與社交互動。

二、不願意接受挑戰
隨著年齡增長,一些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逐漸降低,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或新技術,會選擇逃避而非嘗試。這種迴避行為不僅降低了大腦刺激的機會,也剝奪了維持認知靈活度的可能性。對未知的恐懼逐漸累積,進而削弱身心的韌性與適應力。

三、無法接受挫折
有些人面對挫折的忍受力日益降低,甚至發生挫折時表現得極為脆弱,逐漸陷入消極的迴圈。挫折感如同心靈的枷鎖,越害怕挫折,就越容易遭遇挫折,久而久之變得更加萎靡,這對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失智症前兆|如何健康地面對挫折,建構內心的富足?

其實,上述這些現象可以透過健康積極的心態來改善甚至逆轉。首先,對於財務問題,我們應該從內心建構出富足的觀念,只要是在能力範圍內,每個月設定一筆固定額度,用來享受生活,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不再陷入過度擔憂的循環。

其次,保持好奇心並主動嘗試新事物,是維持認知健康的重要策略。無論年紀多大,都應鼓勵自己去接觸並學習新事物。重點並非一定要立即學會,而是願意嘗試。每一次的嘗試,都是給大腦最好的鍛鍊,讓身、心、腦同步強壯起來。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便是如何轉化挫折感。挫折若能成為人生的養分,將是最好的成長催化劑。我們需要尋找並參與一種積極、鼓勵面對挑戰與挫折的課程或活動環境,讓挫折成為快樂的學習與成長過程,愈挫愈勇。

 

失智症前兆|3個積極生活的關鍵行動

1. 設定適當消費預算:每月有計畫性地為自己安排一些能帶來愉悅與滿足的消費,減少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全感。

2. 主動探索新事物:定期參與新鮮、有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或課程,保持大腦活躍度,提升整體健康。

3. 建立正面挫折應對機制:參與正向的團體活動或課程,培養面對挫折的韌性,透過挫折增強心理素質,建立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財務、不熟悉的事物以及挫折感。透過這些健康的應對方式,從亞健康回到健康,並有效避免從衰弱走向失能失智的惡性循環。只要積極面對,我們就能從挫折中找到希望與力量,實現真正的身心健康與快樂人生。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