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巫奉約 寫稿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失智可逆|我們是否一直用錯了方式在「喚醒記憶」?
前言:在記憶迷霧中,我們是否用錯了溝通方式?
「媽,我是誰?你還記得嗎?」
「爸,今天禮拜幾?我們昨天不是才說過?」
這些焦急又無力的對話,是許多失智症家庭的日常寫照。身為失智症照顧者,我們總希望能喚醒長輩正在消逝的記憶,卻常常只得到困惑的眼神或混亂的回答,最終陷入雙方的挫折與無力感。我們是否曾想過,或許從一開始,我們就用錯了方法?
今天,想分享一個關於失智可逆的全新角度——我稱之為「斷臂理論」。它將徹底翻轉您對失智症記憶喪失的看法,看見大腦在功能受損後,透過神經可塑性與大腦代償,仍能「重建」功能,找回希望的無限可能。
一、為何強迫回憶是徒勞?從「斷臂理論」說起
想像一下,一位慣用右手的人,因為意外失去了整隻右臂。原本所有依賴右手完成的動作,例如寫字、拿杯子、舉起衛生紙,現在都無法做到了。
這時,如果我們還一直對他說:「拜託你,用你的右手把筆拿起來!」結果可想而知,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只會增加他的痛苦與挫折。
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也是如此。 當負責儲存特定記憶的「記憶區塊」因為病變而損壞時,它就如同那隻被截肢的右臂,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當我們不斷追問「你記不記得我是誰?」、「回想一下今天是什麼日子?」,其實就是在強迫他們使用那隻「斷掉的手臂」。這不僅難度極高,更是對他們殘酷的挑戰。這種徒勞無功的嘗試,只會加劇記憶力衰退帶來的痛苦與照顧者壓力。
失智可逆|失去記憶的能力,大腦還能「重新學會」嗎?
二、失去右手,不代表失去「寫字」的能力:大腦的代償與神經可塑性
現在,我們換個角度思考。雖然這個人失去了右手,但他是否就永遠失去了「寫字」這個「功能」呢?當然不是!他可以開始練習用左手寫字,雖然一開始會很笨拙;他甚至可以用嘴巴、用腳,甚至用脖子夾住筆來寫字。這些都是可能的。
這就是「斷臂理論」的核心精神:一個部位的「失能」,不等於整體的「功能喪失」。它強調的是大腦具備驚人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這項科學機制是由台灣健康促進醫院學會與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UNC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中指出,中樞神經系統能夠重新組織其解剖結構、功能表現或連結迴路,以因應內在或外部刺激的變化。換句話說,當大腦的某個區域受損時,其他區域可以透過建立新的神經連結來「學習」執行原本由受損區域負責的功能。
三、大腦的代償之路:為失智症記憶找到新出口
讓我們將這個理論應用回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當大腦的某個記憶區塊損壞,我們不必再執著於「修復」或「喚醒」那個損壞的區域。相反地,我們可以思考:如何運用大腦其他健康的區塊,來輔助、甚至達到類似記憶的「功能」?這就是「大腦代償」的核心策略。
這意味著,我們幫助失智症照顧對象的方式,將從「回憶過去」轉向「建立新的連結」,或是引導他們運用大腦中仍然完好的其他記憶系統:
1. 感官連結:與其問「你記得這首歌嗎?」,不如直接播放他年輕時愛聽的音樂,透過聽覺區塊去觸發情感與身體反應。音樂往往能繞過語言障礙,直接觸動深層記憶。
2. 程序記憶:與其口頭提醒「記得怎麼洗臉」,不如帶著他做一次,讓身體的肌肉記憶(儲存在不同腦區)來引導他完成熟悉的動作。
3. 情緒記憶:與其問「你愛我嗎?」,不如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情感中樞感受到連結與安全感,這份「感覺」比具體的記憶更持久。
重點在於:失智症患者依然可以擁有「功能」,這並不是因為他損壞的記憶區塊奇蹟般地長回來了,而是我們引導他運用大腦其他完好的部分,以「代償」的方式,重新取回了生活的能力與品質。這也是「延緩失智」進程的重要策略,甚至能「逆轉失智」。

失智可逆|大腦真的能逆轉失智嗎?希望從何而來?
四、提升認知儲備:打造大腦的「本錢」
「斷臂理論」與「大腦代償」的基礎,也延伸至「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美國修女研究(Nun Study)發現,有些修女生前認知功能正常,但解剖後發現大腦中阿茲海默症病理變化已達中等以上等級。這項研究的核心結論是,擁有較高認知儲備的人,能夠更好地延遲失智症相關的退化。
我們如何增加大腦的「本錢」?哈佛大學Pascual-Leone教授提出了「六大指導方針」,這也是預防失智與提升大腦代償潛能的有效方法:
1. 生命有意義:設定目標、維持生活動力。
2. 經營社交圈:保持人際互動,避免孤立。
3. 規律運動: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刺激神經生長。
4. 喜愛挑戰性的動腦活動:持續學習新知,刺激大腦建立新連結。
5. 以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提供大腦所需營養,對抗發炎。
6. 有效紓壓和充足睡眠:讓大腦有足夠時間休息與修復。

五、失智症逆轉的希望與挑戰:Bredesen醫師的ReCODE療程
美國UCLA的Dale E. Bredesen醫師在2014年提出了一項名為「ReCODE療程」的多重介入方案,為失智症逆轉帶來了新的希望。他的研究成果顯示,在10位認知功能下降患者中,有9位在3-6個月內病情顯著改善,效果可持續2年以上。
這個療程包含飲食改變、運動、營養補充、冥想等多重介入,強調個體化的精準治療。雖然這項研究仍在發展中,但它證明了透過全面性的生活型態調整,有機會讓認知功能獲得實質性的改善,甚至有84歲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分數從8分上升到19分,從重度失智改善到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真實案例。這也驗證了台灣長庚醫院提出的認知復健三大策略,包含認知刺激、認知訓練與認知復健的重要性。
失智可逆|結語:放下執著,擁抱大腦的無限可能
理解了「斷臂理論」和大腦代償的機制,我們就能放下「他為什麼就是想不起來」的執著。我們要做的是成為一位聰明的引導者,幫助長輩找到大腦中那隻完好的「左手」,開創一條全新的記憶與生活之路。
失智症不是記憶的終點,而是一個需要我們轉變思維的起點。讓我們一起用更寬廣、更有彈性的方式,配合科學的預防失智策略與照顧技巧,看見大腦可塑性的無限潛能,陪伴他們走得更安穩、更有尊嚴,讓生命綻放出新的光彩。
-----
### 參考文獻與佐證來源
1. **神經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 維基百科。神經可塑性。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5%9E%E7%BB%8F%E5%8F%AF%E5%A1%91%E6%80%A7](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5%9E%E7%BB%8F%E5%8F%AF%E5%A1%91%E6%80%A7)
* focushealth (2020)。淺談神經塑性:腦部適應與重塑的關鍵。取自:[https://www.focushealth.com.tw/heathinfo/display/10](https://www.focushealth.com.tw/heathinfo/display/10)
2. **大腦代償功能與功能重整**:
* 台灣健康促進醫院學會 (2016)。認識腦部功能重整。取自:[https://www.twhealth.org.tw/journalView.php?cat=40\&sid=669\&page=6](https://www.twhealth.org.tw/journalView.php?cat=40&sid=669&page=6)
* pubmed.ncbi.nlm.nih.gov (2021)。Functional compensa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取自:[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95905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959050/)
* ankemedia (2025)。給大腦的良藥|失智症逆轉新希望:大腦代償功能如何重建。取自:[https://ankemedia.com/2025/41585](https://ankemedia.com/2025/41585)
3. **感官、程序、情緒記憶與失智症**:
*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失智症的記憶問題:不只是遺忘。取自:[https://dementia.gov.taipei/cp.aspx?n=C6AD581FAC83D7F2](https://dementia.gov.taipei/cp.aspx?n=C6AD581FAC83D7F2)
* 台灣神經學會 (2017)。認識失智症的非認知症狀。取自:[https://www.neuro.org.tw/newsletter/infoB.asp?%2F106.html](https://www.neuro.org.tw/newsletter/infoB.asp?%2F106.html)
4. **認知儲備理論 (Cognitive Reserve Theory)**:
* 陽明交大公共衛生研究所 (2020)。優雅的老年:678位修女揭開大腦健康之鑰。取自:[https://iph.nycu.edu.tw/2020/07/26/%E5%84%AA%E9%9B%85%E7%9A%84%E8%80%81%E5%B9%B4/](https://iph.nycu.edu.tw/2020/07/26/%E5%84%AA%E9%9B%85%E7%9A%84%E8%80%81%E5%B9%B4/)
* DKA生技 (2023)。如何增加認知力的儲備?維持有效的大腦健康和認知健康。取自:[https://www.dkabio.com/zh-tw/knowledge/article/024](https://www.dkabio.com/zh-tw/knowledge/article/024)
*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2024)。認知儲備。取自:[https://professorlin.com/2024/02/16/%E8%AA%8D%E7%9F%A5%E5%84%B2%E5%82%99/](https://www.google.com/search?q=https://professorlin.com/2024/02/16/%25E8%25AA%258D%25E7%259F%25A5%25E5%2584%25B2%25E5%2582%2596/)
5. **Bredesen醫師的ReCODE療程與失智症逆轉研究**:
* AnatomIND (2022)。失智預防:這樣生活,你可以逆轉。取自:[https://anatomind.com/blog/the-end-of-alzheimer/](https://anatomind.com/blog/the-end-of-alzheimer/)
* 午后健康 (2022)。打造個人化營養療程,精準逆轉失智症。取自:[https://www.afternoonhealth.com/2022/09/17/%E6%89%93%E9%80%A0%E5%80%8B%E4%BA%BA%E5%8C%96%E7%87%9F%E9%A4%8A%E7%99%82%E7%A8%8B%EF%BC%8C%E7%B2%BE%E6%BA%96%E9%80%86%E8%BD%89%E5%A4%B1%E6%99%BA%E7%97%87-%E7%9C%9F%E5%AF%A6%E6%A1%88%E4%BE%8B/](https://www.afternoonhealth.com/2022/09/17/%E6%89%93%E9%80%A0%E5%80%8B%E4%BA%BA%E5%8C%96%E7%87%9F%E9%A4%8A%E7%99%82%E7%A8%8B%EF%BC%8C%E7%B2%BE%E6%BA%96%E9%80%86%E8%BD%89%E5%A4%B1%E6%99%BA%E7%97%87-%E7%9C%9F%E5%AF%A6%E6%A1%88%E4%BE%8B/)
6. **失智症復健與認知訓練**:
* 長庚醫院 (2022)。失智症的復健治療。取自:[https://cghdpt.cgmh.org.tw/dept/837D0/m/7109/article/11837](https://cghdpt.cgmh.org.tw/dept/837D0/m/7109/article/11837)
7. **預防失智的科學證據與策略**:
* 亞東醫院 (2021)。失智症預防與治療。取自:[https://edh.tw/articles/quMn0lK](https://edh.tw/articles/quMn0lK) (此為編輯推薦,可能引用亞東醫院資訊)
* 營養學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可降低認知退化風險。取自:[https://www.relaxhomexpress.com.tw/content-71.html](https://www.relaxhomexpress.com.tw/content-71.html)
-----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提供衛教資訊,文中所述之「斷臂理論」為作者針對失智症患者功能代償的論點。失智症的診斷與治療應遵循專業醫師的建議。任何治療方案或生活型態調整,請務必諮詢合格的醫師或相關醫療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