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一個小技巧就能大大提升失智症照顧的生活品質?

目錄
失智症照顧,老人痴呆症,失智症延緩

專家寫稿 巫奉約 理事長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對於失智症照顧的重點,當我們談論照顧失智長輩時,常常會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如何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而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核心,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喜樂」。達到「喜樂」最重要的小技巧,便是「投其所好」。

為什麼投其所好如此重要?讓我們來進行一個心理的實驗:

試想一下,你現在跟別人說話,說沒幾句話就遭到對方的否定或糾正,你的感覺會如何?
當然會覺得沮喪、煩躁,甚至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這正是許多失智長輩在日常生活中常面臨的狀況。家人或照顧者常出於好意,想要幫助他們恢復記憶或改善行為,不自覺地總在修正他們,這些舉動雖然初衷良善,但對失智患者而言卻可能帶來負面情緒,造成心情低落、失去生活的熱情。

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當長輩的情緒不佳,照顧工作就會變得更艱辛。因此,提升失智長輩生活品質的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感到「開心快樂(喜樂)」。而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

 

失智症照顧|首先要先避免些狀況?

「投其所好」具體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需要進行換位思考。假設今天我們自己是被照顧者,那麼,什麼是我們最不喜歡的行為呢?例如:

- 被說教:不斷地被教育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感覺自己像個孩子。
- 被責罵:每當犯錯時,被批評或責備,情緒受到嚴重傷害。
- 過度限制:行動自由被限制,感到無助與被監控的壓力。
- 面對他人的生氣情緒:身邊的人總是表現出不耐煩或怒氣,自己也會覺得愧疚與不安。

 

失智症照顧|該如何「投其所好」呢?

當我們清楚這些行為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後,就能有意識地避免這些行為。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避免負面行為,還要反向實施積極的行為,建立正面、快樂的互動環境,例如:

- 給予肯定與讚美:即便只是小小的成功或改變,都要立即肯定,讓長輩感覺到被尊重與珍惜。
- 提供自由空間:在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讓他們自由地做想做的事,增加自信與自主感。
- 保持愉快的氛圍:時常與長輩分享愉快的話題或幽默笑話,讓他們感受到輕鬆與快樂。

例如,一位喜歡園藝的長輩,我們可以特意為他安排每天一小時的園藝時間,鼓勵他栽種自己喜歡的植物,並在過程中給予稱讚,肯定他對園藝的熱情與能力。透過這種投其所好的方式,不僅長輩的心情會得到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也會大幅提升。

又或者,一位喜歡繪畫的長輩,雖然畫得不如以前,但我們依然可以給予鼓勵,讚美他顏色搭配得漂亮,或構圖有創意。這些正面的鼓勵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幸福感。

 

失智症照顧|喜樂照顧讓長輩們充滿歡樂

投其所好是失智症照顧的核心,不只是單純迎合長輩的喜好,更是在尊重他們的過去,理解他們的現在,並支持他們的未來。透過這個簡單卻有效的小技巧,我們能讓失智長輩的每一天充滿喜樂與尊嚴,進而改善整體家庭的氛圍,降低照顧者的負擔。

從今天起,試著運用這個小技巧,在生活中給失智長輩更多理解與鼓勵吧!讓我們一起為他們創造更多喜樂時刻,實現生活品質的提升,讓長輩與照顧者都能從中受益。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