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巫奉約 寫稿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失智症前兆|年紀大了容易忘東忘西,是正常健忘還是失智前兆?
健忘 vs 失智:本質上的差異
許多人以為「年紀大了健忘」是正常現象,但其實健忘與失智症有本質上的不同。
健忘:只是短暫記憶障礙,經提醒後能回想起來。
失智:對某些事物完全喪失記憶,即使再三提示也想不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健忘」不等於「失智」。若是記憶無法恢復且影響日常生活,就必須高度警覺。
關鍵字:健忘和失智的差別、失智症前兆、記憶力退化
失智症前兆|健忘和失智到底哪裡不一樣?
健忘與失智的五大關鍵差異
根據台大醫院與照護平台整理,兩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
1. 記憶範圍:健忘只忘片段;失智可能整段記憶消失。
2. 能否想起:健忘可靠提醒回想;失智則難以喚回。
3. 病識感:健忘者自知;失智患者常沒自覺。
4. 生活功能:健忘不影響自理;失智影響工作、生活甚至社交。
5. 變化速度:健忘變化不大;失智會持續惡化。
關鍵字:失智症症狀、健忘的特徵、失智警訊

失智症前兆|失智早期有哪些警訊?我該怎麼注意?
失智十大早期徵兆:你中了幾項?
台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處與台大醫院共同列出十大失智症早期警訊:
1. 記憶力明顯減退,影響生活。
2. 計畫、解決問題能力下降。
3. 忘記熟悉流程。
4. 時間、地點混淆。
5. 空間判斷出錯。
6. 言語表達困難。
7. 物品擺放紊亂。
8. 判斷力差。
9. 社交退縮。
10. 個性或情緒劇變。
若以上徵兆出現多項且頻率增加,必須立即就醫檢查。
關鍵字:失智早期徵兆、失智症十大警訊、失智警告信號

正常老化的健忘:別過度緊張
像是「走進廚房卻忘了拿什麼」或「一時想不起朋友名字」,這些都是正常老化的健忘。差別在於:過一會兒或經提醒,仍能想起。這不會嚴重影響生活,不必過度焦慮。
關鍵字:正常健忘、老化與失智、如何區分健忘
失智症前兆|如果擔心失智,可以怎麼做?
如何檢測失智?專業評估必不可少
若懷疑自己或家人有失智前兆,可以透過:
*MoCA 認知功能測驗*
*醫師門診問診*
*親屬訪談*
這些方式能有效分辨是單純健忘,還是失智前期或不同型態的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
關鍵字:失智症檢測、MoCA 測驗、失智診斷
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失智可逆轉
根據臨床案例與研究,早期發現、早期處理能有效延緩甚至逆轉失智。
透過認知訓練、生活調整、社交互動,部分患者的功能能夠顯著改善。
關鍵字:失智可逆、失智預防、失智逆轉案例
我的建議:如何主動面對失智風險
1. 記錄健忘頻率:使用筆記本或 App 監測狀況。
2. 保持社交互動:參與社區或家庭活動。
3. 學習新技能:運動、語言、音樂都能刺激腦力。
4. 健康生活:規律睡眠、均衡飲食。
5. 就醫檢查:發現異常,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關鍵字:失智預防方法、失智自我檢測、認知健康

---
結語:健忘可安心,失智需警覺
健忘不等於失智,但若記憶無法恢復、影響生活,甚至伴隨情緒與個性變化,就必須提高警覺。早期發現、積極行動,是守護大腦健康的關鍵。
關鍵字:失智症預防、失智症警訊、健忘與失智差異
## 參考資料
1. 康舟診所,《我是不是失智了?淺談健忘與失智的區別》
2. Care724照顧服務平台,《一表看懂健忘和失智的差別》
3. 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失智與健忘》
4. 台北市政府失智症照護計畫,《失智症十大警訊》
5. 佳齡健康平台,《健忘、失智傻傻分不清楚嗎?》
6. 巫奉約,《失智可逆科學證明大腦愈用愈年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2025年
7. 《失智症治療新進展! 研究:清除「類澱粉蛋白」延緩惡化》,健康新聞,2025年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