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症狀真的能逆轉嗎?還有多少健康腦區等著被激活?

目錄
失智症症狀,老人痴呆症,失智症延緩

專家寫稿 巫奉約 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失智症症狀|失智症真的不可逆嗎?有沒有新的可能性?

失智症一直被認為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疾病,根据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好發在高齡階段,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人一旦確診失智症症狀,就覺得大腦功能只能逐步退化。然而,從近年來的研究與實踐經驗來看,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失智症或許無法完全修復受損的大腦區域,但並非無法逆轉或改善

這裡有個很重要的概念:當腦區受損,就像身體某個部位被截肢一樣,截肢的肢體無法再重新生長回來,但身體其他部位還是可以加以訓練與代償,甚至超越原本的功能。套用到失智症的患者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壞掉的腦區可能無法恢復,但仍有許多健康的腦區等待被激活,並承擔起新的任務,進而達到逆轉與改善的效果。

舉個例子來說,一位書法家平時習慣用右手寫字,如果右手不幸被截肢,當然無法再用右手寫出美麗的書法。然而,這並不表示他無法再寫字,而是必須透過其他方式,例如左手、口或腳來代償。而更令人期待的是,經過足夠的練習與刺激後,他甚至可能用這些新的部位,寫出比過去右手更好的字跡。這說明了人類大腦與身體的巨大可塑性。

這樣的觀念套用到失智症患者身上,就是我們必須將注意力放在那些尚未受到損傷的健康腦區,積極加以激活、訓練與開發。透過適當的認知訓練、體能活動與情緒支持,這些原本「待開發」的腦區可以被進一步活化,甚至比原本使用的腦區表現更優異。

我經常跟大家說,「看好不看壞,好就會愈來愈好,壞的速度也會變慢很多,甚至不再惡化」。這並非只是口號,而是具有實證基礎的。許多實證研究已經證明,包含我在萬芳醫院針對全員失智症患者的課程,積極面對與系統性的訓練,能有效預防惡化甚至改善失智症狀,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得以大幅提升。

 

失智症症狀|逆轉失智的重點在哪裡?

失智症的逆轉之道,核心並非在受損的區域是否能修復,而是在於如何有效開發、運用健康的大腦資源。例如,一位記憶力下降的患者,透過專業的認知訓練課程,或許無法完全恢復到以前的記憶水平,但可能學會更有效率的記憶技巧,甚至增強邏輯推理、專注力或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新的能力可能超過以往,從而實現功能上的逆轉。

 

失智症症狀|逆齡教練,用快樂訓練重啟大腦的無限可能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群逆齡教練,他們的角色是提供患者一個充滿刺激、鼓勵與積極的環境,透過多樣化的活動與遊戲,不斷活化未受損的腦區,提升整體腦部的功能性與彈性。事實證明,許多患者在這種訓練下,不僅止住了認知的衰退,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提升。

因此,我們必須相信,失智症是有逆轉可能的,而關鍵在於如何充分激發那些仍然健康的腦區,讓這些腦區能夠承擔起新的任務,進而達到功能上的改善。只要抱持正面與積極的心態,並結合科學的認知訓練,我們不僅能看見希望,更能見證大腦重新活躍起來的美好奇蹟。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