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寫稿 巫奉約 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失智症(老人癡呆症)與年齡息息相關,好像年齡越大,就越容易患上失智症。以及失智症症狀也是多數家庭所遇到的問題,且不可否認的是,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統計與研究,高齡確實是失智症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但這並不代表所有高齡者都必然會罹患失智症。事實上,年齡僅僅是一個數字,真正影響失智症發展的因素遠比年齡本身複雜得多。
失智症症狀|既然生活習慣能預防失智,具體該怎麼做才有效?
首先,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基本事實: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失智症的發病率確實逐步上升。尤其在65歲之後,每增加五歲,失智症的風險便可能加倍成長。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許多超高齡長者(80至90歲以上),他們的認知功能依然維持得十分良好,甚至超過一些更年輕的人群。
這個現象顯示,雖然年齡增加帶來失智症風險的提升,但年齡本身並非絕對因素。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良好的生活型態,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持續社交活動、適當的情緒管理,以及認知訓練,都能顯著降低失智症的發病風險,甚至還可以逆齡提升認知能力。
更深入地來看,失智症的成因是多重因素交織而成,包括遺傳、環境因素、生活習慣,以及心理狀態等等。其中,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是我們最能夠積極改變與掌控的部分。例如,規律的身體運動能夠增加大腦血液供應,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因子的產生,進而幫助維持大腦健康;健康的飲食則能提供大腦所需的營養素,改善腦部功能;而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心理健康則能有效降低壓力荷爾蒙對大腦的傷害。
失智症症狀|如何刺激大腦的可塑性,讓大腦越來越年輕的秘訣?
現代醫學更進一步指出,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與修復能力。只要透過適當的訓練與刺激,即便是年長者,也能讓大腦持續保持活躍,甚至創造新的神經連結。已有許多案例顯示,即便是超過八、九十歲的高齡長者,透過系統性的認知訓練與規律的身體活動,仍然能夠明顯改善記憶力、專注力與整體認知能力。
因此,真正需要打破的是我們對年齡與失智症間過於直接的迷思。年齡只是失智症的風險因素之一,並非必然的結果。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失智症歸咎於年齡而忽視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相反地,我們應該積極推動更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社會環境,降低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
此外,提早識別失智症的初期症狀,並及早進行介入與治療,也能有效減緩甚至逆轉認知功能的衰退。現代認知科學與醫學不斷進步,為我們提供許多有效的方法與工具,包括認知刺激遊戲、運動療法、社交互動訓練等等,這些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甚至達到逆轉的效果。

失智症症狀|高齡≠失智,年齡終究只是一個數字
總之,年齡增加固然會提高失智症的風險,但絕非必然的結果。只要我們能夠積極地面對並採取有效的預防策略,年齡便真的只是個數字,並無法決定我們的認知健康狀態。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透過積極的生活方式,享受健康而充滿智慧的高齡生活,真正打破失智症的年齡迷思。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