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黑暗:連結愛與行動的阿茲海默症照顧指南

目錄
阿茲海默症照顧指南,可以連結愛與行動

專家寫稿 巫奉約 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中佔比最高的)是一段對患者與家庭都極具挑戰的旅程。在阿茲海默症症狀隨著疾病的進展,記憶、思考、語言能力逐步受到影響,行為情緒也可能出現變化,這過程有時讓人感到茫然無助,彷彿走入一片無法預測的黑暗。

然而,儘管這是一條充滿困難的道路,我們的臨床經驗和眾多家庭的實踐都證明,無論病程走到哪一個階段,愛的力量、正確的心態與積極的行動,都能為這段旅程帶來光明,讓患者活得更有尊嚴,也顯著提升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的生活品質。失智的歷程或許不可逆轉,但我們與患者連結的方式,以及共同生活的品質,卻能因為我們的投入而變得不同。

 

阿茲海默症症狀|如何預防與持續陪伴,在失智照護中看見的希望?

我們知道,如果未能及早採取預防措施,失智症的症狀會隨著時間逐步加重,從早期的記憶衰退,逐漸影響到語言表達、行為模式、情緒穩定,乃至基本的自理能力。這個過程是漸進的,需要耐心與理解來面對。

但是,即使疾病進入到中度或晚期,這絕不意味著希望的終結。大腦雖然受到疾病的影響,但透過持續且有意義的關懷、正向的互動以及富有創意的活動設計,仍然可以激發患者的潛在能力,改善他們的情緒狀態,甚至在某些方面看到功能的維持或微小的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投入時間和心力,去學習如何用對方法來陪伴與刺激。

從多年的實務經驗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患者在認知功能退化時,內心的那份無助與孤獨。他們可能意識到自己記不住事,說話不流暢,或是對周遭環境感到困惑。這時候,照顧者的理解與耐心顯得格外重要。同時,我們也看到,大腦就像肌肉一樣,需要不斷的「新刺激」來維持活力。這包括鼓勵患者嘗試新的活動、維持規律的身體運動、攝取均衡營養以及確保充足的睡眠。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習慣,都是延緩認知退化、積累腦部資本的有效途徑。

 

阿茲海默症症狀|怎麼以愛為核心去建立有尊嚴的照護理念與實踐?

在失智症的照護中,如果只能選擇一樣最重要的事,那一定是「愛」。但這裡說的愛,不是只有情感,更是一種有智慧、有方法的行動。

喜樂的心,是連結愛的橋樑

我們深信,「喜樂的心乃是良藥」。這句話在失智照護中特別貼切。保持正向、鼓勵與支持的態度,是陪伴失智者的核心。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學會同理他們的困境,接納他們的狀態,並用溫暖的互動取代指責或催促。

在實務中,我們嘗試設計了許多多元化的活動,例如團體遊戲、認知訓練課程等。這些活動的目標不只是訓練認知功能,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營造一個溫暖、輕鬆、充滿歡笑的氛圍。當長者在遊戲中因為完成一個任務而獲得成就感時,那份發自內心的喜悅,對他們是最好的滋養,也能激發他們更多的參與動機。

 

以人為本,看見個體的獨特性

每一位失智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生命故事、性格特質、興趣偏好以及疾病進展階段。因此,照護不能套用單一模式,必須做到「為對方設想」,進行「個體化」的設計。

這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和了解患者。他們的強項是什麼?過去喜歡做什麼?現在還對什麼感興趣?從簡單、熟悉的活動開始,讓他們能快速獲得成功經驗,累積信心。再逐步引入變化和挑戰,讓他們在被支持的環境中,願意嘗試更多,慢慢找回部分失去的能力或維持現有的功能。這種「因材施教」的方式,讓照護更有效率,也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與被看見。

 

創造有意義的互動與支持性環境

好的照護,需要為患者創造豐富且安全的互動機會和生活環境。

團體互動的力量: 鼓勵患者參與團體活動非常重要。透過與其他人一起玩遊戲、聊天、分享,他們能重新感受到人際連結的溫暖,減少因失智帶來的孤立感。團體中的支持與鼓勵,往往比單獨進行活動更有動力。


趣味學習的設計:認知活動不需要像考試。我們可以將記憶聯想、物品分類、反應訓練等融入遊戲中,加入幽默元素,讓學習過程充滿樂趣。例如,利用熟悉的物品進行分類或尋寶,不只訓練認知,也能喚起生活經驗的連結。


營造安心的環境:為失智者提供一個安全、熟悉、沒有過多干擾的環境,能有效降低他們的不安與焦慮。清晰的標示、固定的物品位置、柔和的光線,以及一個充滿愛與接納的氛圍,都能讓患者感到安心自在。在他們成功完成某個任務或表現出積極行為時,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照顧者:這條路您不是孤單一人

我們深知,照顧一位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患者,是一項長期且壓力巨大的任務。照顧者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與情感,很容易忽略自身的感受與需求。

因此,照顧者的自我照顧與支持至關重要。學會識別並調適自己的壓力,保持健康的身體與心理狀態,是能夠持續提供高品質照護的基礎。不要害怕尋求外界資源,包括專業的醫療團隊、社福機構、照顧者支持團體,或是尋求親友的協助。建立一個堅實的支持網絡,讓愛的分擔與能量的補充成為可能。

用心、耐心、愛心,是許多照顧者奉行的準則。如果能將被照顧的長者視為親人,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們的行為,用耐心去陪伴他們緩慢的腳步,用愛去融化疾病帶來的隔閡,那麼這段照護之路將不再只是負擔,更能從中找到溫暖與陪伴的意義。

阿茲海默症症狀的照護方式,以愛出發的4個方向進行

 

阿茲海默症症狀|如何怎麼印證愛與行動,看見轉變的可能?

在我們接觸的許多案例中,都印證了「愛」與「正確行動」所帶來的積極轉變。有些原本易怒、情緒不穩的長者,在溫暖接納的環境和客製化活動下,情緒變得平穩,笑容重新回到臉上;有些因疾病而少言寡語的患者,透過有趣的語言互動設計,重新找回表達的意願和自信;甚至有案例在記憶訓練的幫助下,從極短暫的記憶進步到能回憶起數天前的事情。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失智症帶來的挑戰固然存在,但它不是終點。透過專業的方法、充滿創意的活動,以及最核心的愛與耐心,我們能幫助患者維持甚至找回部分功能,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在餘生中感受到被愛、被尊重,有尊嚴地活著。

 

阿茲海默症症狀|讓愛與希望在照顧中延續

阿茲海默症是一場考驗,但同時也是一段學習與成長的旅程。透過理解疾病、應用專業知識,並將愛化為具體的行動,我們有能力走過黑暗,找到光亮。

持續提供新刺激、保持正向陪伴、設計創意互動、營造安全溫暖的環境,並切記照顧者本身的自我照顧與支持,這些都是重要的指引。

沒有什麼比看見因疾病而迷失的長者,重新露出笑容、找回生活樂趣,熱愛生命,更讓人感到滿足與充滿希望了。這份希望,不僅屬於患者,更屬於每一位付出心力的照顧者與陪伴者。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愛的力量在阿茲海默症的照顧旅程中,無限延續。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