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證失智症可逆!科學新發現與親身經歷啟發的逆轉奇蹟!

目錄
我親證失智症可逆!科學新發現與親身經歷啟發的逆轉奇蹟!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認知健康專家 巫奉約 寫稿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編輯

失智症可逆|從絕望到希望,失智症真的是不歸路嗎?

失智症可逆?從「不可逆」到「可逆」的新希望

在過去的觀念裡,失智症不可逆幾乎是醫學界與社會的共識。但隨著神經科學研究與臨床實證的累積,新的證據逐漸挑戰這個宿命。研究指出,透過大腦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認知訓練,受損腦區雖難完全恢復,但健康腦區能代償功能,帶來「失智症可逆」的可能。作為一個親歷「暫時性失智」的人,我深知這並非理論,而是真實可行的方向。

 

親身經歷:暫時性失智的孤獨與痛苦

23 歲那年,我因車禍導致腦部損傷,經歷過短暫性失智。當別人問我「剛剛發生什麼事」時,我腦中一片空白,甚至無法理解「剛剛」代表多久以前。記憶障礙、思考遲緩、溝通困難,一度讓我選擇遠離人群。那段低谷讓我體會到失智患者的孤立與無助,也成為我一生投身於失智逆轉研究的起點。

 

大腦可塑性:認知刺激能否喚醒腦力?

醫師當時告訴我,大腦受損後無法復原。但我選擇不放棄,開始嘗試不同的認知刺激(Cognitive Stimulation)包括記憶遊戲、運算挑戰、手眼協調訓練等。逐步累積的練習,讓我的理解與反應力恢復。這也驗證了神經科學中的核心理論:大腦可塑性能夠讓健康腦區重新建立路徑,代償受損區域。這意味著,失智症可逆不只是夢想。

 

失智症可逆|科學如何證明「逆轉」不僅是延緩,更是真實改善?

失智症可逆的科學實證:數據說話

我的課程與臨床合作也為「失智症可逆」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1. 高齡長者訓練成果:在一項針對 86 歲長者的研究中,經過三個月系統訓練,**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平均提升 18.45%**,有人甚至從 20 分進步到 24 分。

2. 萬芳醫院合作實驗:12 位確診患者在六個月訓練後,認知功能平均提升 **51%**;對照組則沒有顯著變化。

這些數據證明,認知訓練能逆轉失智退化,效果不僅僅是「延緩」,而是真實的改善。

 

失智症可逆|逆轉失智,我們具體該怎麼做?

逆轉失智的八大方法:課程與生活結合

我推動的「身腦齡活課程」結合科學設計與日常實踐,幫助長者維持並提升腦力:

1. 社交互動:避免孤立,透過交流活化大腦。

2. 認知刺激:反應遊戲、記憶挑戰、數字運算。

3. 肢體運動:例如「一手比槍、一手比五」快速切換。

4. 正向氛圍:錯誤也能大笑,增強持續動力。

5. 情緒管理:降低焦慮,提升自信與參與意願。

6. 全腦運動:生活要規律,也要有新鮮刺激。

7. 自我挑戰:設定小目標,逐步累積成就感。

8. 價值肯定:讓參與者知道自己正在「變更好」。

這些元素不僅適合失智長者,對於所有追求腦健康的人都同樣有效。

如何逆轉失智的八大方法,透過課程與生活結合

真實案例:從懷疑到逆轉的奇蹟

在雙連安養中心,有位 86 歲婆婆最初懷疑自己「不可能改善」,但經過三個月課程後,她竟能記住100 種物品。這不僅讓家人驚訝,也讓她重拾自信,成為同儕中的榜樣。這個案例顯示:失智逆轉是可能的,而且可被複製。

 

醫學共識:部分失智症是可逆的

研究顯示,某些類型的失智屬於「可逆性失智」,如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異常、腦部感染或腦水腫等。只要及早發現與治療,患者便能恢復正常功能。這提醒我們,失智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及早檢測與干預至關重要。

 

WHO建議:預防失智的四大關鍵策略

根據 WHO世界衛生組織 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 2025, 預防與逆轉失智的關鍵策略包括:

* 早期發現與介入
* 認知刺激與訓練
* 規律運動
* 健康飲食(如地中海飲食)

這些方向與我們的臨床實證高度一致。

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供的建議與我們的臨床實證高度一致。

 

失智症可逆|AI與VR,將如何成為逆轉失智的新引擎?

科技新工具:AI 與虛擬實境助攻失智逆轉

我目前正在推動將 「AI、大數據與虛擬實境(VR)」結合到認知訓練中,幫助更精準地評估腦力並開發個人化的訓練方案。隨著臨床數據的累積,我們正在一步步證明,失智症可逆不只是概念,而是逐漸成形的科學現實。

 

結語:失智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

我的故事證明,大腦可塑性與認知訓練能讓失智者看見希望。失智不代表一切結束,而是提醒我們必須積極啟動「大腦潛能」。今天的你或家人,也許正面臨失智陰影,但請記得:失智症可逆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能夠透過行動、訓練與科技,共同創造「逆轉奇蹟」。
 


參考來源

1. 巫奉約,《失智可逆! 科學證明大腦愈用愈年輕》,2025失智論壇專題報導,聯合報健康事業部,2025年8月9日。 
2. 預防失智盡早了解大腦健康度,產業新聞,2025年8月。 
3. 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2025,衛生福利部,2025年。 
4. 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診斷與治療,Zebra Neurology,2025年1月28日。 
5. 失智症成因多,提早預防是最好的對策,MedNet,2025年3月27日。 
6. 身腦齡活課程推廣實務觀察,2025失智論壇現場互動,2025年8月。 
7. 巫奉約,《失智症逆轉新希望:大腦代償功能如何重建認知能力?》,Anke Media,2025年4月28日。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