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失智公開化:從布魯斯威利到你我父母的失智症症狀

目錄

引言:名人失智,撼動社會認知

布魯斯威利是全球知名演員,他公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消息震驚世界,讓失智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當名人選擇坦承病情,既減少了疾病的污名,也增強了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理解和認識。這種公開化不僅是個人勇氣的展現,更是一種社會教育和推廣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並非只發生在遠方的“他人”,它就在我們的家庭中,就像你我的父母親一樣,逐漸展現多樣的認知症狀。

 

失智症症狀|布魯斯威利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有哪些早期症狀要注意?

阿茲海默症的多元症狀解碼

失智症的典型症狀常被簡化為「記憶喪失」,但實際情況遠比這複雜。早期症狀涵蓋:

-短期記憶減退:忘記剛發生的事情或對話,反覆詢問同樣的問題。

-時間與空間的迷失:無法判斷時間流逝,容易在熟悉環境迷路。 

-語言表達障礙:找不到合適詞彙,表達困難,甚至詞不達意。

-計劃與判斷力下降:過去熟悉的家務或技能無法完成,決策錯誤。

-情緒與行為變化:焦慮、抑鬱、易怒、冷漠甚至妄想和幻覺。

這些症狀彼此交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家庭關係造成重大衝擊。

 

名人故事的啟發與關鍵意義

布魯斯威利等名人公開病情後,讓社會看見失智症的真實面貌與嚴重性。他們的勇氣促使更多個案被重視及早診斷,並降低社會對失智症的偏見。同時,這也讓醫療與社會照護系統更加積極提供資源和支持。

這種「破除沉默」的效應,能鼓勵普通家庭主動關注家中長者的認知狀況,勇於尋求醫療幫助,避免輕忽各種細微的警訊。

 

失智症症狀|父母出現失智症狀怎麼辦?家人照護有哪些方法能減輕壓力?

我們父母的失智症症狀 — 生活中的真實挑戰

台北榮民總醫院所提供失智症行為語情緒問題BPSD的資料中,對於失智症症狀的描述,並於許多家庭中會發現,父母出現記憶力衰退、判斷力下降等症狀時,初期多半被視為自然老化,但這種錯誤觀念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例如:

- 半夜起身迷失方向  
- 重複不斷詢問相同問題  
- 對曾經熟悉的人事物感到陌生  
- 情緒波動大,忽冷忽熱  
- 失去興趣與生活動力

面對這些現象,家人常感迷惘與苦惱。理解失智症的復雜性和變化性,是照護的第一步。

 

日常照護的核心觀念與實務策略

照護失智症患者不僅是體力活,更是心理與情緒的高強度挑戰。家庭成員需要持續學習與調整,這裡有幾個核心策略:

-保持親情連結與耐心陪伴:用心傾聽與陪伴,建立安全感與信任。  
-創造規律且有趣的生活環境:透過簡單易懂的日程安排和活動刺激認知。  
-建立安全的居家環境:防止跌倒及迷路等意外。  
-積極尋求專業協助:結合醫療、心理、社會資源,定期評估與輔導。  
-關注照護者心理健康:家屬須學會自我照顧與壓力釋放,避免「照護者症候群」。

這些方法不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也穩定家庭照護的長期動力。

 

失智症症狀|未來失智症怎麼治?有哪些最新照護趨勢值得關注?

失智症的未來發展與照護新趨勢

國家發展委員會指出,臺灣自2018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並預計在8年內邁入超高齡社會。調查顯示,多數高齡者仍希望與子女同住,選擇入住安養或長照機構的比例不高,實際入住僅約1.5%,且一般住戶中的長者生活滿意度普遍高於機構住民。然而,隨著高齡人口快速增加、子女數量減少、入住意願提升以及家庭關係日益疏離,對機構照護的需求勢必持續上升。

同時,隨著科研進展與社會覺醒,失智症的治療與照護模式也在逐步革新。早期診斷技術如血液生物標誌、人工智能輔助評估,以及個人化康復計劃正逐漸成為新標準;再加上社會與社區支持網絡的擴大,以及失智友善環境的推動,將使患者與家屬獲得更高品質的照護與尊重

 

從名人到你我:失智症照護的全民責任

失智症的公開與認識需要全民參與。無論是醫療人員、照護者、市民社會,都應該攜手促進疾病防治、減少污名、推動政策與社區支持。
只有全社會一起行動,從早期發現到康復照護,才能共同守護我們每個家庭的記憶與尊嚴。

## 參考資料

- 失智症行為及心理症狀管理相關文獻與政策資料  
- 名人失智症公開案例相關新聞品析  
- 失智症日常照護與心理調適研究報告  
- 社區服務與長期照護發展趨勢分析

—巫奉約 與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關心您並與您攜手,共同面對失智。

 

【關於|巫奉約老師】

巫奉約,認知健康促進及功能型桌遊設計專家,因自身年輕時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短暫性失智,深刻體悟到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回台後投入長者健康照護產業十餘年,研發超過60款適合各年齡層的功能型桌遊,致力於失智症預防與認知能力提升。與萬芳醫院、新光銀行、台安醫院等單位合作,推廣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認知增能計畫,成功協助許多長輩延緩失智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積極推廣腦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

🔺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 理事長 
🔺中華愛腦協會/幸福家庭賦能協會 理事
🔺2024年與曾文毅醫師共同完成大腦逆齡實驗
🔺2024年與萬芳醫院進行人體實驗,對象為失智患者,透過課程可逆轉失智

 

【認識|全齡樂遊促進發展協會

本會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本著自發的意願,共同為著研商如何以好玩有趣的課程內容吸引長輩主動參與活動,進而透過遊戲的方式,搭配專業的遊戲教具,以衰弱老人、輕度失能及輕度失智者為主,設計合適的課程內容,使參與課程的長輩可在課程中運用日常生活少用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而達到認知促進及社會參與之功能。

延伸閱讀